">

彩88_彩88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彩88_彩88首页 » 惠农服务 » 惠农政策
关于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关于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我省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市场化方式推动,更加注重农业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为实现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坚实支撑。

  到2025年,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销衔接更加顺畅,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壮大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特色品牌;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效提升,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业基本盘和压舱石作用进一步稳固,促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加快构建山地农业产业体系

  1.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遏制耕地撂荒。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制定出台重要农产品分品种区域布局和生产供给实施方案,增强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抓好水稻、玉米、小麦生产,积极发展马铃薯、红薯、高粱、薏仁、荞麦等特色粮食生产,扩大油菜、大豆、花生、油茶等油料种植面积,优化粮油内部结构,扩大优质专用品种比例。聚焦重点品种、关键环节,实施粮食单产提升示范工程,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到2025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4131万亩、产量1058万吨以上。

  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种植业。聚焦优势产业、优势单品、优势区域,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主导产业,提高规模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建设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高品质绿茶为主,大力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确保茶园面积稳定在750万亩,巩固全国最大的优质茶生产基地,建成中国茶叶强省。实施蔬菜产业发展提升行动,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建成南方重要的夏秋蔬菜和名特优蔬菜基地。加强辣椒优良品种换代和先进种植技术推广,确保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实现由辣椒大省向辣椒强省跨越。大力发展优势大宗、特色珍稀食用菌,到2025年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55亿棒(万亩),打造优质竹荪产业集群和南方高品质夏菇主产区,建设食用菌产业大省。以猕猴桃、蓝莓、李子等优势水果为重点,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到2025年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建设精品水果产业强省。围绕道地药材,不断优化品种结构、促进提质增效,确保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打造天麻、白及、淫羊藿、太子参、鹿、石斛等产业集群,成为全国中药材重点产区。巩固发展烤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蚕桑等特色种植业。

  3.大力发展生态畜牧渔业。在保护生猪产能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产业,优化发展家禽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深入实施“大场带小场”行动,建成一批生猪产业重点项目,推动产能有序释放,到2025年出栏生猪达2150万头。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广“分户饲养、集中育肥、培育品牌、统一营销”发展模式,促进牛羊产业扩群增量,到2025年出栏肉牛达230万头、肉羊达350万只。优化生态家禽产业结构,稳定家禽产业规模,到2025年出栏家禽2亿羽。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扩大生鲜乳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生态渔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发展大水面养殖、稻鱼综合种养、冷水鱼、设施渔业等,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品自给率。到2025年,“四肉”产量达到260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2万吨,奶类产量达到7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30万吨。

  4.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加大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大力发展干(坚)果、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刺梨、竹、油茶、花椒、皂角等特色林业产业,推进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到2025年,发展特色林业产业1900万亩,打造一批特色经济林基地。鼓励利用各类适宜林地,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等林下经济及森林旅游康养等产业,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省新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1000万亩,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

  三、着力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5.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水利工程。着眼于保障粮食安全,围绕土地整治、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输配电等重点,以县级为主体,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源,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高标准建、高标准管、高标准用的农田建设格局,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到2025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以上。加强田间道路、机耕道与乡村道路通连,融入区域交通网络,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合理布局农田输配电工程,保证动力电供应和安全。推进农业水利化,加强现代农业水利建设,实施“水网会战”骨干水源工程、引提水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河道治理等项目,推进水利基础设施联通化,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有效配套,提升农业水利保障和防汛抗旱能力。到2025年,耕地有效灌溉率达50%以上。

  6.实施科技赋能强农工程。坚持科技为农、兴农、强农、富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布局一批前瞻性研究。加快完善成果转化政策体制,构建科企融合发展新机制。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支撑行动,加快生物工程技术集成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立贵州山地特色优势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平台。健全现代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评估服务平台。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到2025年,新增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企业30家。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基层农技队伍归队归位、专职专用,推动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到2025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7.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聚焦打牢基础、推进创新、实现突破,强化种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作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推进全省农作物、畜禽水产、食用菌等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农作物、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圃、区)和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建设。对育种基础性研究和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加强新品种区域试验和推广应用,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到2025年,摸清全省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实现种质资源应收尽收、应保尽保;选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实现油菜新品种选育重大突破、生猪自育品种零突破;建成一批良种繁育基地、新品种展示基地。

  8.实施山地农机化工程。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突出“改地宜机”“改机宜地”和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加快提升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宜机化”改造试点,优先在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具有示范效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选点布局。加快构建山地农机装备技术创新联盟,研制和引进一批小型智能化、多功能、组合式农机装备,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实施现代山地高效农机化项目,加快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适宜特色农作物生产的农机具,率先在茶菜果药菌等产业上实现突破。强化机械装备与养殖技术配套,推进农机化为农林牧渔全产业和种养加销全链条发展服务。完善和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创建一批粮食和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到2025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5%。

  9.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全面布局、重点破局。加快大数据、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用好省农业大数据中心、省农业“一张图”平台,完善和提升省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实现“一网采集、全域使用”。开展智慧农业、智慧农机、智慧气象等创新应用推广示范,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集成应用示范和推广,推动产业数据汇聚和开放共享。聚焦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设贵州省农产品产地大数据平台,实现产销智慧对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强化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发挥电商平台作用,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建设一批5G全覆盖的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

  10.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坚持投入减量、生产清洁、循环利用,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强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保障农用地土壤环境安全。推广耕地轮作模式,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提高化肥农药使用效率,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业节水、节肥、节能等集约化生产技术。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等建设,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四、创新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1.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培育行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效益优先,通过市场化方式、依靠市场力量,加快农业提质增效步伐。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5年过渡期有机衔接,在确保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通过转型实体、整合重组、转让退出等方式,一企一策、分类有序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瞄准中国农业500强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百强等优强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引领型企业,新增认定一批龙头企业,扶持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加快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加大对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推进合作社质量提升,推广“村社合一”“社社联建”等模式,支持建立联合社。引导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联合与合作,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达130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达50家以上,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3000家以上。

  12.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坚持用标准引领质量,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优化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标准体系,发挥重点企业引领作用,加快制订修订一批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过程的地方标准,支持申报国家标准。加大标准执行力度,严格推进贯标生产。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追溯体系和执法体系,健全以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为基础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加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统筹协调、顶层设计,优化资源分配、利益共享,推进“贵州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创建,集中打造一批“贵字号”区域公用品牌,扩大贵州绿茶、刺梨、黄牛、山羊、生态禽、辣椒、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的品牌影响力。支持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两品一标”认证,加强农业品牌全方位宣传推介。

  13.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坚持补链、延链、强链相结合,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县域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其合理布局、适度集中。加强重点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向农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聚集发展,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强镇和加工园区。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加快生物、工程、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加工新产品新工艺,实现多次增值。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和具有精深加工潜力的单品,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打造。推进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提升增值空间。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

  14.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创建行动。打造一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树立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产业链延伸配套、要素集聚保障、效益集中显现的农业现代化样板。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到2025年,新增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6个、产业强镇40个,累计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以上。选择一批主体积极性高、发展潜力好的自然村庄,开展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积极争取创建一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落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相关保障政策。

  五、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开放

  15.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实现“三变”改革行政村全覆盖,引导和鼓励农民、村集体将土地经营权、集体荒山、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资源资产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开展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股份合作。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探索政企结合、农银企产业共同体等模式,建立完善股权合作、资金整合等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

  16.畅通农产品市场销售。坚持完善设施、健全网络、畅通渠道、壮大主体,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分拣包装、预冷储藏、初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快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市场等升级改造,健全一二三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点配置。提升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贵阳地利物流园等大型集散中心功能,建设一批区域性集散中心,构建农产品高效出省流通体系。统筹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拓展省内市场、东部市场和“黔货出山进军营”三大市场,壮大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电商三个销售主力,深入开展“七进”活动,线上线下共推“黔货出山”。

  17.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更好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合作社联结作用、农民主体作用,做到合理分工、各展所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完善农民作为生产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因地制宜推广“反租倒包”等模式,积极探索保底分红、劳务收入、资产收益、二次分配等方式,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有效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指导脱贫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脱贫地区聚集,促进扶贫产业向富民产业转变、“短平快”产业向长效增收产业转变。

  18.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农业区域合作,用足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探索创新“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等合作模式,广泛开展农业现代化交流和农产品产销对接,建设南方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参加国内外重要农业展会,举办好贵州茶产业博览会、辣椒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推进农业精准招商,扩大农业投资总量。推进农业对外开放,深化对台务实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

  六、保障措施

  19.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推进“四化”工作领导小组统揽下,发挥农业现代化专项组统筹作用,加强农业现代化工作部署、组织协调和督促推动。优化省领导领衔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机制,领衔省领导协调推进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市场拓展、产业基金等工作,分管省领导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制定实施农业现代化重点工程(行动)专项方案,推动落实农业现代化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各市(州)要研究制定本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务实管用的举措,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工作落实。

  20.加大资金支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加大农业现代化投资力度。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到2025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50%以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用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农业现代化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积极发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拓展“保险+期货”业务品种和范围,探索开展农业收入保险等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向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产业类信贷产品倾斜。

  21.加强人才培养。奋力推进人才大汇聚,大力培养引进一批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和产业紧缺人才,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千方百计留住和用好人才。实施向基层一线倾斜的人事人才政策,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推进产业导师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农业专家服务基层行动。推进涉农院校和农业类、农产品食品加工等专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及相关职业教育。加大农技人员业务提升和农民培训力度,培育一批农业生产经营骨干人才和农村创业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领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

  22.做好宣传引导。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广泛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机制,广泛宣传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各地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建立推进农业现代化专家咨询制度,加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等研究。

  23.狠抓督促考核。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纳入省对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对省直单位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相关地区、单位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推进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视情况采取通报、约谈等措施予以督促。

  附件:2021年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附件

2021年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一、加快构建山地农业产业体系

  1.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考核。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遏制耕地撂荒。制定出台重要农产品分品种区域布局和生产供给实施方案,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实施粮食单产提升示范工程,开展粮食高产技术示范推广。积极开展“奋战100天夺夏粮丰收”“虫口夺粮”专项行动,推广“稻+鱼(鸭、虾)”等发展模式,提高种植综合效益。2021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4131万亩、产量1058万吨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粮食和储备局,各市〔州〕人民政府均为责任单位,以下不再单独列出)

  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种植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打造优势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推进标准化产业园等建设。高质量推进茶产业发展,坚持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贵州品牌的发展道路和绿茶主战略,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实施蔬菜产业发展提升行动,进一步聚焦大宗优势和区域特色单品,提升单产、增加附加值,种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推进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优化食用菌区域布局和种类结构,聚焦三大产业带,扩大林菌生产规模,推动全省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种植规模突破50亿棒(万亩)。持续优化水果树种结构,稳步扩大蓝莓、李、猕猴桃等优势水果规模,果园面积达到1000万亩。抢抓“药食同源”先行先试发展机遇,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

  3.大力发展生态畜牧渔业。扎实推进生猪“三个100万”工程和105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抓好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创建。实施牛羊产业“十百千”示范工程,完成38万亩粮改饲工作任务,积极推动肉牛产业“六方合作”发展模式。围绕家禽优势特色品种,建立完善育繁推一体化推进机制,持续提升种源保障能力。2021年出栏生猪1800万头、肉牛180万头、肉羊300万只、家禽1.82亿羽,完成“四肉”产量220万吨,禽蛋产量27万吨。积极发展生态渔业,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实现水产品产量26万吨。(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

  4.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充分利用各类适宜林地、退耕还林地和林下空间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推广林药、林菌、林花、林苗等种植模式,发展林下养殖业。2021年全省林下种植利用林地400万亩,林下养殖利用林地400万亩。(责任单位:省林业局、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着力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5.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水利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250万亩。推进水利基础设施联通化,加快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实施“水网会战”骨干水源工程、引提水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河道治理等,强化与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有效配套,尽快提高保灌水平。(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

  6.实施科技赋能强农工程。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设,通过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围绕重要农产品生产和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选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林牧渔业品种。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支撑行动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重大科技专项。推进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

  7.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启动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和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建设。开展农作物及畜禽良种攻关、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建立优质稻、辣椒品种展示基地,开展高脚鸡、兴义鸭、织金白鹅等濒危资源抢救性保护工作。推进南繁基地建设。(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8.实施山地农机化工程。开展土地“宜机化”改造试验示范,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适当提高粮食烘干机、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采茶机等机具的补贴额,将一些适宜于我省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机具、新装备纳入补贴范围。以水稻全程机械化为着力点,继续实施主要粮食作物农机化项目,合理布局水稻育秧点建设。以茶园、果园管理为试点,提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3%。(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9.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加快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建设1-3个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和数字农业创新应用推广基地。开展智慧农业创新应用推广示范。聚焦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立500个农产品产地数据采集点。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2个试点县建设。强化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大数据局)

  10.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膜回收技术指导,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全省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确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

  三、创新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1.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培育行动。举办2021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推介暨“百强国龙进贵州”活动,引进和培育一批引领性企业。开展省级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工作,做好省级龙头企业“退一补一”工作。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新增一批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投资促进局)

  12.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加强监管、检测,实行动态管理。开展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试行主体名录,指导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规范开具合格证。鼓励和引导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两品一标”认证,新增认证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70个以上。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贵州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应用平台,推动省追溯系统与国家追溯平台对接。(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

  13.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加强重点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向农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聚集发展。依托农业园区现有基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技术集成基地。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和具有精深加工潜力的单品,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打造。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全国展会活动,加强市场产销对接。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4.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创建行动。创建一批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树立产业深度融合、链条延伸配套、要素集聚保障、效益集中显现的发展样板。2021年,新增创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产业强镇10个。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推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开放

  15.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进一步扩大试点村覆盖面。用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等形式,深入探索政企结合、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发展模式,通过财政投入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16.畅通农产品市场销售。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市场等升级改造,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点配置。新增冷库库容30万立方米,推进建设一批农产品集散中心。深入抓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快发展农村电商。(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

  17.优化利益联结机制。聚焦助农增收根本目的,密切产业发展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壮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18.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与广东等区域合作,广泛开展农业现代化交流和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参加国内外重要农业展会,举办好贵州茶产业博览会、辣椒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推进农业精准招商,完成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全年招商引资1000亿元任务。推进农业对外开放,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战略。(责任单位:省投资促进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

  五、推进落实保障措施

  19.加强工作推动。落实省推进“四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农业现代化专项组部署,加强工作组织协调、督促推动和调度研判。落实好全省农业现代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出台推进农业现代化系列文件。完善专项组运行机制。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农业现代化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责任单位:省推进农业现代化专项组)

  20.加大资金支持。抓好贵州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募投工作,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现代化。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按照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占比逐步达到50%的方式组织实施,计提数小于土地出让收入8%的,按不低于土地出让收入8%计提。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适当提高涉农贷款监管容忍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支持,力争实现涉农贷款持续增长,构建农业现代化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完善涵盖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逐步提高地方特色险种占农业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实现愿保尽保。(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贵阳中心支行、贵州银保监局)

  21.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引进一批农业现代化急需人才。推进产业导师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农业专家服务基层行动,加强农技人员业务提升。围绕农业现代化做好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易地搬迁户、退捕渔民户和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开展种养殖技术和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技能培训。(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