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88_彩88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彩88_彩88首页 » 相约龙里 » 前景目标
贵州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贵州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1月25日在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贵州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贵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三大战略行动,建设三大国家级试验区,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省人大审议意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最短时间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创造赶超进位“黄金十年”,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

一年来,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战疫、战贫、战灾,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和社会基本面。一是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8万亿元、增长4.5%。其中,一产增长6.3%、二产增长4.3%、三产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9%。二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剩余的30.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券在握。三是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7万元/人左右。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0.9%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占比分别达到42%和3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8.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和8.2%。森林覆盖率达到6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节能减排降碳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计划范围内。四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61.6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3.75%。五是价格总体保持稳定。“菜篮子”市长责任制进一步压实,猪肉储备大幅增加并适时投入市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控制在国家调控范围内。六是财政金融保持稳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3.3%。争取中央各项补助增长13.1%。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是牢牢把握疫情防控主动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落实“四早”“四集中”等措施,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启动一级响应、进入战时状态,在全国率先实施严格管控、全面开展重点人员核酸检测、落实集中隔离集中救治、“管点、控线、畅面”等系列举措,创新实施“查、防、控、治、保、导”贵州战法。2月17日起无新增本土病例,3月16日实现本地病例全部“清零”,成为疫情防控好、经济恢复好的省份之一。派出1443名医护人员、调配最急需的医用物资支援鄂州、武汉,圆满完成对口支援任务。二是持续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制定实施十条常态化防控措施、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建立完善“三个机制”和“1+2+8”救治体系。强化节假日疫情防控。对重点人群“应检尽检”、重点行业人员“定时抽检”、其他人群“愿检尽检”,累计检测638万人次。投入疫情防控财政专项资金88.1亿元。三是全面强化物资保障。将粮食、食用油、食盐等储备紧急增加到162万吨、16万吨和3.5万吨,市场秩序总体稳定。口罩日产能由不足20万只增加到2300万只以上,护目镜、防护服、隔离衣、熔喷布等产能从无到有。筹集口罩3023.66万只,保障高三初三、高校中职和技工学校毕业年级顺利开学。在全国首批开展新冠病毒相关检测试剂集中招标采购、价格降幅达81.5%。组织慈善机构募集物资价值4.13亿元。四是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及时出台关于坚决统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制定实施税收减免、就业创业等8个方面258条惠企政策,编制发布《疫情防控期间惠企政策电子口袋书》。271家企业纳入国家疫情防控重点支持企业名单,向4.52万户企业投放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贷款1301亿元。2月底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复工复产率达100%。3月11日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基本实现复工复产。五是强化防控基础支撑。高效率改扩建将军山医院、省职工医院,省市县定点医院、疾控中心核酸检测能力实现全覆盖。2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88个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12个省级发热门诊、省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省医药物资储备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发热门诊183个、核酸实验室235个。积极推进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成立省市县三级紧急医学救援指挥调度中心。出台实施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方案。

(二)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一是统筹推进战疫战贫战灾。准确把握疫情灾情变化,连续发起“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两轮攻势,坚决攻克最后贫困堡垒。连续4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为“好”,被国务院评定为易地搬迁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省份,由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转变为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二是较真碰硬挂牌督战。12位省领导对“9+3”县区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与各市(州)、省有关部门签订脱贫攻坚总攻责任状,上下联动查漏补缺,严格实行“双台账”“双责任”“双销号”“双问责”,发现并整改问题2万余个。顺利完成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普查工作。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4.58亿元。三是全力以赴解决“3+1”问题。逐户制作“3+1”保障“明白栏”。辍学学生全面“动态清零”,控辍保学经验在全国推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医疗配套项目全部建成。全覆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和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合格村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医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扫尾工程任务全面完成,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6.5%。122个案例入选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加快建设。四是坚决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不利影响。创新实施“八个一批”重要举措新开发劳务就业扶贫岗位43万个,建设劳务就业扶贫大数据平台,与对口帮扶城市签订稳岗协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320万人。妥善解决14.08万因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贫困人口临时性生活困难。对因疫情等原因未能及时缴费参保的贫困群众实行“先保障再缴费”。五是凝聚脱贫帮扶合力。“东部+贵州”4个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东部帮扶城市投入帮扶财政资金超计划17.2%。“一码贵州”消费扶贫扎实推进,农产品“七进”活动深入开展,64个农产品生产主体获得粤港澳大湾区直供基地认证,“黔货出山”销售农产品807.8亿元。统一战线帮扶毕节、澳门帮扶从江成效明显,党建、文军、旅游、生态、网络、体育、工青妇、企业、社会组织帮扶力度持续加大。成功举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贵州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六是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有序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升级计划完成投资776.49亿元。建设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9万户,新建村级公共卫生厕所4369个。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规划加快编制。

(三)全力推动产业振兴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省领导领衔推进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机制不断深化,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种植业快速发展,食用菌、水果产量增长29.7%和37.3%,蔬菜、茶叶、中药材和辣椒产量增长10.6%、8.8%、7.3%和6.5%,茶叶、辣椒、刺梨等种植规模居全国第1。畜牧业加快恢复,“三个100万”和65个生猪养殖基地加快建设,肉类产量205.12万吨。林业经济加快发展。生态渔业稳步发展,水产品产量26.9万吨。生产条件加快改善,建成高标准农田199.7万亩,坝区平均亩产值增长14%。组织化程度稳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52万户,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00家以上。二是聚力发展工业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双千工程”加快实施,10位省领导领衔推进十大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产销系列对接活动成效明显。酱香型白酒及配套包装等产业加快发展,优质烟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原煤产量1.23亿吨,基础能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格瑞特新材料1.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黔西南元豪电解铝等项目建成投产,基础材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9%。化工产品市场趋稳,现代化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吉利汽车产能逐步释放,先进装备制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电子信息制造、清洁高效电力、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新型建材等行业加快恢复。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千企改造”工程实施项目1392个,“千企引进”工程引进优强企业1094家,新增重点产业到位资金5701.45亿元。发展后劲持续增强,贵绳集团异地技改、贵州万仁年产5万辆纯电动商用车、恒佳铝业铝板带箔材生产线技改项目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或进入试生产,恒力(贵阳)产业园、盘江新光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威赫电厂、磷化集团湿法净化磷酸等项目开工建设。成功举办中国品牌日贵州系列活动。三是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行动和10个专项行动专班化推进实施,服务业集聚区提质发展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发展。“三增一降”举措加快落实,“一码游贵州”全面推广,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加快恢复。批零住餐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加快恢复,限额以上批发业和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14.7%和10.2%,餐饮业营业额增长4.7%,住宿业营业额稳步回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实施金融服务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引金入黔”工程深入实施,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保持较快增长,证券交易额、保费收入分别增长56.2%和5.2%。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贵阳市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公路运输总周转量、邮政业务总量分别增长7%和10.9%。科技服务、养老、会展、检测认证等行业加快发展。四是加快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四个强化”“四个融合”“六个重大突破”。深入实施“万企融合”行动,建设融合标杆项目101个、示范项目1065个,带动2041户企业与大数据融合,35%的工业企业实现大数据与关键业务环节融合,息烽县、黔西县、金沙县、余庆县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名单。加快实施“百企引领”行动,朗玛信息连续四年入围“中国互联网100强”,医渡云入选中国企业“独角兽”榜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等产业加快培育,电信业务总量增长31%、网络零售额增长20%、互联网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4.8%。华为、苹果、腾讯等数据中心建成投用或试运行,人民银行、FAST、超算等数据中心落地,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申建工作加快推进。建成贵阳·贵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中西部地区第1个根服务器镜像节点、西部地区第3个国家顶级域名节点等,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实现15个城市直联。建成5G基站20721个,互联网出省带宽突破1.7万G,通信光缆达135万公里。

(四)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是加快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实施提升城镇品质“十大工程”和做强城镇经济“八项举措”。黔中城市群加快发展,贵阳—贵安加快融合,遵义都市圈加快培育,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凯里、都匀、兴义等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水城撤县设区。二是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增城市道路480.65公里,建成城市社会公共停车位3.47万个,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03万户、棚户区4.93万户,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7.15万套,建成“4个100”海绵型示范项目。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56.7%。城镇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清镇市、金沙县纳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三是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建立转移支付与农业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城镇新增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128.84万人,新增发放居住证30.39万张。城镇住房、土地、投融资等政策不断完善,5个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建设。

(五)全力扩大投资提振消费。一是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1522个、增加38个,完成投资2539.28亿元、增加171亿元;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等产业项目和房地产项目投资占省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比重达58.4%。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组织4次重大项目开工,强力推动“两新一重”项目建设,省重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7975.53亿元,“六网会战”完成投资2212.86亿元。储备近3年拟实施项目6328个、总投资1.68万亿元,新增入库项目7879个、累计达14032个。安顺至六盘水高铁、黔中水利枢纽、南方电网云贵互联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铺设天然气输气管道382公里。三是加大要素供给。抢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规模性政策机遇,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193亿元、取得重要突破,抗疫特别国债187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铁路资金277.74亿元。协调“两张清单”和补短板稳投资专项融资3843亿元,引进民间投资重点项目资金2611.33亿元。供应建设用地增长33.1%。四是着力提振消费。开展多彩贵州促消费百日专项行动、暖心冬季促消费等活动,安排2.24亿元资金全力提振汽车、成品油、文化旅游、批零住餐等消费需求。汽车、石油等大宗消费自9月起单月销售扭负为正,体育娱乐用品、烟酒、日用品等消费快速增长,限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115.1%。

(六)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一是狠抓问题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长江经济带警示片等反馈的问题加快整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绿色发展工作扎实推进。二是狠抓环境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五场战役”,坚决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双十工程”、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严格执行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6%,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5%,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4%,基本实现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在去年开展的全国2019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三是狠抓生态建设。加快退耕还林、长江珠江防护林、国家储备林建设,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全面绿化宜林荒山荒地。争取国家安排我省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任务近300万亩、居全国第1位。完成营造林420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5818亩,治理石漠化101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589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赤水市、江口县、荔波县、威宁自治县、雷山县被列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四是狠抓制度改革。生态文明试验区30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和赤水等5个省级试点加快建设。河长制、湖长制深入实施,全面推行林长制。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广。开展“贵州生态日”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第四届绿博会。

(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深入推进,采煤机械化率达100%,智能化改造覆盖率大幅提升,改造提升和建成煤矿40处、新增产能2000万吨/年,冬春电煤紧张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效能提升年行动深入开展,实施“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深入推进零基预算管理。“标准地”改革试点启动实施。“三变”改革试点村覆盖92.1%的贫困村。投融资、水电气等资源能源价格加快推进,科技、医疗、信用等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二是扩大对外开放。抢抓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发展,贵阳改貌铁路海关监管场所建成验收,贵阳国际邮件互换局正式运营。航空口岸、物流枢纽加快建设,贵阳海关隶属海关机构实现“全域通关”。成功举办2020年数博会、酒博会、贵商大会、东盟(贵阳)“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交流周等重大活动,央企助力贵州发展大会、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中国工商银行助推贵州产业发展大会、“引金入黔”政金企融资等系列活动成效显著。与浙江、江苏、上海、广东、辽宁等省市签署40多份合作协议。三是推进科技创新。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评选科学技术奖111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万件、增长1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长25.7%。新增认定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4个,批复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重点实验室4个。贵州科学数据中心、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物测序平台加快筹建,黔灵实验室、贵州种质资源库加快建设。申建省部共建国家大数据实验室工作加快推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验收。成功举办“双创活动周”。四是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成效明显,茅台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长13.7%和18.2%,其他26户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4%;新增磷化集团、盘江集团进入中国500强。服务民营经济六大专项行动和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深入推进,市场主体和企业分别达346.76万户和84.5万户、增长13%和11.3%,新入规工业、服务业企业622户和442户。三力制药、中伟新材料成功上市。

(八)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是严控债务风险。严格落实政府性债务管理“七严禁”等“1+9”系列文件,出台加强隐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政府性债务和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办法等,强化常态化债务风险防控报告制度,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完成年度债务风险等级“红转橙”目标。二是管控金融风险。开展非法集资案件集中排查,严格管理小贷、网贷业务,妥善化解处置系列涉稳案件,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三是防范安全风险。在防汛救灾中组织群众临时避险和紧急转移安置28.5万人次,未发生一起重大伤亡事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大排查大整治成效显著,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双降。四是维护社会稳定。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和舆情管控,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民族团结和谐,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九)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工程实事完成投资1104.11亿元,民生类重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2%。一是千方百计稳就业。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落实,大学毕业生、贫困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提前2个月完成国家下达城镇新增就业计划目标任务,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1.2%,城镇公益性岗位在岗7.1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59万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落实,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87.19万人次。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645元、每年4318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6.62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670.27万人次。三是持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开工建设公办幼儿园748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37所,改造普通高中学校151所,完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1660所。乡镇、行政村实现农体工程全覆盖。“百院大战”项目全面完成,远程医疗服务总量162万例次,建设城市医疗集团23个、紧密型医共体182个,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持续降低。四是全面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措施。建立直达资金直接惠企利民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下达“两个直达”资金928.51亿元。惠企纾困政策深入落实,新增减税降费153.63亿元,减免各类企业社会保险费132.42亿元、缓缴38.53亿元,清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187.06亿元。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各方面工作风风火火、风生水起,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一是产业发展大踏步前进。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双千工程”和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农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位居全国前列。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协同发力,旅游业井喷式增长。二是基础设施大踏步前进。入选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铁通车里程1527公里,贵阳成为全国十大高铁枢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607公里。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高等级航道里程突破1000公里。建成和新开工一批大中型水库,76个县中型水库投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7000万千瓦,提前一年完成国家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天然气管道联通60个县。三是大数据发展大踏步前进。推动“四个强化”“四个融合”,实施“六个重大突破”,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全国第1、吸纳就业增速连续两年全国第1。一批国家部委、行业和标志性企业大数据中心落户贵州,建成贵州·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行政村实现4G网络和光纤宽带全覆盖,5G实现县县通、正式启动商用,贵阳成为国家互联网重要枢纽。区域创新能力上升到全国第20位。四是生态建设大踏步前进。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双十工程”强力推进,率先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位居全国前列。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全国第1,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全国第2。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国际性平台。五是改革开放大踏步前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司法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和“放管服”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成效明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数博会、酒博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等重大国际开放活动成效明显。六是民生福祉和社会治理水平大踏步前进。持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率普惠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健康贵州行动深入实施,在全国率先建成统一的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实现乡镇和行政村体育工程全覆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双拥共建工作卓有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平安贵州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总的来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持续向好的基本态势。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关怀厚爱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团结奋进、苦干实干的结果,必须倍加珍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受疫情灾情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多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部分指标增速离预期目标仍然存在差距,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疫情在世界各国交替反复,一些国家疫情二次暴发风险上升,全球经济循环不畅。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和局部暴发疫情风险始终存在,市场良性循环还有一些制约,市场需求仍未完全恢复。要素支撑仍然不足,经济增长支撑减弱。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产品层次偏低、企业实力偏弱、产业链条偏短等问题较为突出,制造业占比偏低,集群集聚效益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品质总体不高、城镇经济实力不强,产业支撑和吸纳就业能力不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偏弱。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仍较薄弱,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产销对接、利益联结仍需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化水平不高,支撑经济增长的能力不足。实体经济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生态环保压力仍然较大。三是部分领域增长压力仍然较大。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仍然趋紧,投资增长压力较大,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不高。居民预防性储蓄上升,消费市场仍未完全恢复。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压力,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突出,餐饮、娱乐和零售行业部分企业面临较大困难。四是风险防范化解压力仍然较大。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仍处在攻坚期,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保民生保运转等支出存在一定压力。金融、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领域风险需密切关注。五是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支撑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创新研发投入偏低,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不够、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创新型高端人才紧缺,科技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率偏低。我们既要注重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着眼“十四五”牢牢把握“五大机遇”、用足用好“五大优势”、加快缩小“五大差距”,坚持辩证思维、系统观念,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开辟新局。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所有工作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做好今年工作,要准确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益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化发展质量效益意识、市场意识、协调发展意识、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意识、安全意识,抓住用好一切机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省实际,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增长6%左右、8%左右、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45%和32%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左右和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国家调控范围内。粮食产量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将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期目标安排为8%左右,主要考虑是:一是充分考虑了必要性。统筹考虑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和“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速,以及将增速保持在“第一方阵”、持续后发赶超、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二是充分考虑了支撑性。综合考虑国家宏观政策和我省现有基础,根据我省三次产业增长空间、投资消费潜力、要素配置能力等分析,实现这一目标是有支撑的。三是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考虑到疫情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经济增速按这一目标来安排,是留有余地、较为稳妥的,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

对照国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要求,2021年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重要进展,具体目标是:综合质效方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万元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1万元/人。创新发展方面,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左右,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占投资的比重分别提高3和4个百分点。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12%,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1.45%。协调发展方面,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下降到3.08。绿色发展方面,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降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节能减排降碳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计划范围内。开放发展方面,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增长3%,人均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5%。共享发展方面,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1年,人均预期寿命74.8岁。主观感受方面,生态环境满意度90%左右,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85%以上。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在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续机制,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用好五年过渡期,全力争取国家支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监测机制,巩固“3+1”保障建设成果,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适时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2)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强化儿童关爱服务,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3)增强脱贫人口后续发展能力。扎实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确保有劳动力脱贫家庭1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1)加快改善乡村面貌。加强村庄规划,打造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升级版,创建一批“四园四美”美丽乡村,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达到270个。支持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加强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示范。(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统筹文化设施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继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好家风建设,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3)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全覆盖。启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8%,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4)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土地出让收益支持乡村振兴政策。(5)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加快补齐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短板,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改善县乡公路路面6000公里,抓好“四好农村路”示范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和组组通硬化路养护力度,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推动智慧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数字乡村。持续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6)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统筹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市)、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设。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二)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发展首位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工业产业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双千工程”,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

发挥园区聚集作用。实施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行动,“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分别聚焦1至3个产业,省级高新区、经开区、工业园区聚焦1至2个产业,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新增综合产值50亿元以上的开发区10个、产业园区2个。实施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建设贵阳信息技术服务、铜仁新型功能材料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制定新时期推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围绕首位产业配置关联企业。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提高园区资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产业链龙头企业。制定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做强做优做大盘江煤电、乌江能源、振华电子等国有企业,发挥华为、吉利、中伟新材料、老干妈等企业集团的产业链带动作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组建一批由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的产业联盟,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园区。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大力推动航宇科技、国台酒业、世纪恒通等企业上市,后备企业达150家。

推动重点行业转型升级。(1)实施“千企改造”企业1000户以上。“千企引进”优强企业1000户以上,新增省外重点产业到位资金6200亿元以上。(2)出台支持白酒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贵州茅台领航优势,打造酱香型白酒品牌梯队,带动酒用高粱、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发展,确保白酒产量稳步提升。调整优化卷烟生产结构,卷烟产量达到230万箱左右。(3)实施煤电扩能增容提质行动、煤炭机械与煤炭产业协同发展“313”专项行动计划,加快煤矿智能化、煤电机组升级改造,打造南方地区重要煤机产业基地,确保煤炭产量达到1.3亿吨左右。推动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利用实现重大突破,持续推进重点矿产资源“大精查”。稳步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电力结构优化调整,发电量达到2405亿千瓦时。(4)大力发展精细磷化工、煤化工,确保化工行业增加值达到215亿元。加快推动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提升转化。大力发展新型建材等产业。(5)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先进基础零部件、高精密结构件基地,加快航空发动机等产业发展。规范发展新能源汽车,培育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6)聚焦中高端智能终端设备、锂离子电池、新型电子元件、新型显示设备等领域,加快推进华为鲲鹏服务器生产基地和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形成千亿级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7)深入开展“一省一业、一市一域、一县一品”质量提升行动,支持引导企业培育品牌,开展第四届省长质量奖评选。支持六盘水创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贵阳市、遵义市和福泉市等产融合作试点建设。

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万亿倍增计划,推动实现数字经济“六个重大突破”。(1)狠抓“百企引领”“万企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项目50个、示范项目500个。加快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整合重组。加快华为、腾讯云计算基地建设,争取互联网龙头企业在黔开展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大力支持本土云服务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云服务领域的“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方阵。支持满帮等大数据企业做强做实总部,支持易鲸捷分布式数据库获得更多应用场景,加快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应用推广。(2)支持贵阳、黔南、铜仁等建设省级平台经济示范区,依托贵阳高新区、贵安电子信息产业园、遵义新蒲产业园、铜仁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黔南百鸟河产业园等,打造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示范园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数字化新业态。

(三)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增强城市影响力、发展带动力、区域竞争力。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1)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大力培育发展黔中城市群,深入实施“贵安八条”政策举措,着力推进贵阳—贵安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加快贵阳贵安互联互通交通路网建设,建成投运轨道交通2号线,加快构建“一轴五环九横十纵”城市骨干路网格局,打造贵阳至贵安“半小时”通勤圈。支撑遵义向北率先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南与贵阳协同发展,加快培育遵义都市圈,与贵阳唱好“双城记”。支持毕节试验区加快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做优做特六盘水、安顺、铜仁、凯里、都匀、兴义等区域中心城市,积极推进七星关—大方、凯里—麻江同城化。(2)加快建设清镇市、金沙县等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和11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高质量发展。(3)基本完成县级以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序推进“撤县设市”“撤县(市)设区”,合理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深入推进做强城镇经济“八项举措”。以县为单位组建产业攻坚专班,加快培育发展首位产业、纳税大户、工业企业、特色商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二三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提高人口、产业、就业等综合承载能力。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建设,发展壮大“回归经济”。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乡,接轨中心城市布局,打造一批卫星城镇,围绕主导产业把产品做优做特做精。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城市规划,注重城市设计,塑造城市风貌。深入实施提升城镇品质“十大工程”,加快建设机场、高铁站、客运站无缝换乘枢纽市政配套通道,打通断头路、疏通拥堵路段,推动公交发展与城镇开发同步。加强无障碍人行通道、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消防通道、人防工程建设,更好方便居民出行、应急抢险。建设污水管网、雨水管网、供水管道、燃气管道等各类地下管网2300公里。制定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75万套。运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坚持“房住不炒”,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城市管理,在全省范围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以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持续推进城市综合环境整治。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工作。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实施全面放开城镇落户的户口迁移政策,全面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体系,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服务能力。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同等待遇政策。加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

(四)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提高重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加快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

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按市场化方式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选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品牌,聚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积极发展林业产业,集中打造主导产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4131万亩以上,产量达1058万吨以上。整合建设贵州种质资源库,加强贵州种子基地建设。推动“三个100万”生猪一体化项目和65个生猪重点项目产能加快释放,确保猪肉产量达16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牛、羊、家禽等养殖业和生态渔业。

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整县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开展高标准农田生产基地、高标准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示范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250万亩。强化产业水源保障和输配水工程建设。加强烘干晾晒、分拣包装、保鲜存储、产地初加工等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项目建设。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轮作休耕制度等试点。开展田块整治、建设灌排设施、修建机耕道工程,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

加快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品牌培育行动,培育壮大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制造,培育发展贵州绿茶、贵州刺梨等公共品牌,加快打造红心猕猴桃、蜂糖李、韭黄等产品品牌。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5%。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采取“反租倒包”等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做好重点农产品产销对接,持续实施“黔货出山”,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用市场化办法建设乡镇特色产品交易市场,全面推进农村交邮融合,大力发展以新型传播方式为重点的农村电商和农村经纪人队伍,积极拓展省内外市场。以村为单位培育一批家庭农场和社会化生产服务组织。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农村产业振兴信贷通”,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改革,有效降低担保费率。

(五)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化。落实“三增一降”重要举措,打造全域旅游“双一流”目的地,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大力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

积极发展全域旅游。(1)实施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坚持以市场化方式推动旅游项目建设,引导战略投资者和投资经营主体,加快推动旅游资源整合重组和整体性开发,启动实施旅游“1+5个100”工程、200个景区扩容提质工程。(2)加快培育多彩贵州等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康养、温泉、文创、黔菜等产业,加快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全面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强化旅游安全保障,深入推进“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3)持续推进旅游交通换乘无缝对接,推动旅游集散中心向乡村延伸。加快推广“一码游贵州”智慧旅游平台。打造提升“中国温泉省”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新增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6家以上。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标志性项目。(4)办好全省旅发大会和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加快完善旅游业统计体系。力争旅游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培育壮大旅游企业。(1)实施旅游经营主体培育专项行动,扶持旅游骨干企业50家以上,新增综合性旅游龙头企业5家以上,新增营业收入超亿元旅游企业5家以上。(2)组合旅游资源,做强做大文旅企业,推动旅游企业集团上市融资,加快培育一批文旅优强企业。(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增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50家以上,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客栈、经营户(农家乐)300家以上。

加快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1)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统筹推进健康贵州建设和健康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健康医疗、健康养生、健康运动等重点产业,以及家政服务、医学救援等配套关联服务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链。(2)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实施“引金入黔”“险资入黔”专项行动,建好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支持毕节创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强化政金企融资常态化对接活动。(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出台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措施,推动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加快建设贵阳国家物流枢纽,在市州所在地和关键节点布局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具有较强集散功能的物流园区,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60户,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下降到15%以内。(4)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推动传统市场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打造一批新零售示范城市和示范企业。(5)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业。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推进社会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6)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实施中国(贵州)智慧广电综合试验区、中国(贵州)出版广电大数据产业园区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多彩贵州”品牌。(7)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推动医养康养融合、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启动建设15个健康养老小镇、10个养老产业集聚区。(8)大力发展会展业。发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知名品牌重要作用,积极推动贵阳市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打造会展品牌、培育优质市场主体。(9)大力实施省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培育行动,集聚区服务业营业收入达2200亿元以上。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

(六)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注重需求侧管理,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放大撬动作用,注重运用产业投资基金等市场化办法推动项目建设,切实提高投资质量效益,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风险,增强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1)建立“四化”重大项目库,制定实施年度计划,确保完成新型工业化投资2600亿元以上、新型城镇化投资2400亿元、农业现代化投资650亿元、旅游产业化投资1000亿元。(2)启动实施产业投资比重提升行动。优化投资引导政策,建立健全以投资效益为导向的产业项目推进机制。加快建设磷化集团湿法净化磷酸、中石化50万吨聚乙醇酸、威赫电厂、恒力(贵阳)产业园、盘江新光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等产业项目,全力扩大工业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3)启动实施民间投资比重提升行动。清理民间资本准入不合理限制,加快推进电信、电网等行业改革,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民间投资6000亿元左右。(4)统筹推进“两新一重”和“六网会战”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申建工作,力争将茅台集团、百灵集团建设成国家级全行业工业互联网节点,累计建成5G基站4万个以上,通信光缆线路达到155万公里、出省带宽达到2.2万G。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六网会战”,稳妥推进交通等领域项目建设,实施国家高速公路“补断畅卡”建设工程,建成一批连接园区、景区以及乡镇的普通国省道提等项目,加快推进贵阳至南宁高铁、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观音大型水库等重大项目,启动贵广铁路达速改造工程,加快建成贵阳机场三期工程、贵阳市域快铁环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展水利“百库大会战”,天然气管道联通67个县。确保综合交通投资完成1000亿元、水利260亿元、电网126亿元、信息基础设施150亿元。国家储备林投资完成200亿元。“六网会战”投资完成2000亿元左右。(5)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建立省直部门争资争项常态化机制和激励制度,全力争取中央资金项目政策支持。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实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4000个以上、年度投资74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占重大工程项目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千方百计争取中央资金,力争社会融资规模达到7000亿元以上。引导各类投资基金向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集中。推动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和贵州银行、贵阳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贷款幅度较快增长。强化政金企对接合作,持续推进“两张清单”和补短板稳投资专项融资等工作,扩大商业银行以及保险等金融机构贷款额度。健全完善重大工程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强化用能、用工等保障。

推动消费扩容提质。(1)推动传统消费升级。深入推进汽车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汽车消费政策,优化汽车消费环境,鼓励和引导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节能家电、智能家电为主的家电升级消费。实施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占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政策。推广运用“多彩贵州风·黔酒中国行”线上线下活动平台。开展多彩贵州促消费、黔菜美食季等主题消费活动,支持酸汤等特色饮食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2)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消费。大力培育发展“云经济”“云消费”,增强“一码贵州”平台销售带动力,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步行街经济、首店经济,建设一批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推出家用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引导城市家庭进行家庭急救箱等物资储备。(3)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工程,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电商平台到农村开设连锁化、品牌化便利店,鼓励物流配送直接到户,适时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专项行动。

(七)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全面持续深化改革。(1)出台实施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意见、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意见等。(2)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压实主体责任,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健康发展。(3)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健全国有企业经营性收入使用机制。(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入实施零基预算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稳步推进省以下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政府投资条例立法进程,大力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城镇金融服务机构。(6)推动贵安新区、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试点,开展混合用地改革试点。(7)深化价格改革,制定出台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有序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创新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持续强化天然气输配价格监管。(8)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农村信用社、供销社等重点领域改革,探索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9)深入实施服务民营经济六大专项行动和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新增市场主体55万户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家、服务业企业400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00家。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1)深化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统筹推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出台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方案。(2)深化区域和省际间合作。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启动实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动方案,深化与重庆、四川、广西等省际间全方位合作,加快推进贵安·苏州工业园、广东(贵州)产业园、毕节·广州产业园等合作园区建设。(3)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加大中国(贵州)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工作力度。开展贸易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五大提升”行动计划。加快龙洞堡机场智慧航空口岸、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一局四中心”等项目建设。办好数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贵洽会、酒博会、茶博会等重大开放活动。(4)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行动,培育跨境电商、加工贸易、海外仓等新业态,扩大茶叶、化肥、轮胎、吉他等商品出口,货物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大整治专项行动,打造“贵人服务”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三减一降”,实施“数字政府”建设行动,推进省内高频热点事项“全省通办”,基本实现政务服务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强化营商环境评价结果运用。加快推进贵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进程,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贸外资企业“管家式”服务制度。实施贵商扶持计划。开展领导干部入企走访活动,建立民营企业家联席会议制度。(2)开展产业大招商专项行动。围绕首位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完善省市县项目落地推进机制,建立招商工作考核通报制度。以领导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为重点,积极推动央企招商、“五区”招商、驻点招商等重点工作。开展工业园区首位产业、制造业、盘活园区存量标准厂房、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专题招商行动,确保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占引进资金比重达50%以上。引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更多第二总部和独角兽企业。

强化科技支撑。出台实施科技创新2030纲要、科技研发创新发展工程年度计划,编制实施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1)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黔灵实验室。启动建设贵州科学数据中心。加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扶持计划。深入开展“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实施高新区培育升级计划,推动遵义、六盘水、毕节、黔西南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出台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办好“双创”活动周。(2)创新研发模式。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扶持行动,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政府所有、合同运营模式。深化技术榜单试点,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3)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启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推进三个“1+1”试点项目,推出乡村振兴“技术方案包”。实施煤炭智能采掘等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进“无人工厂”等“智能+”项目。试点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工程。(4)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育引进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紧缺人才和团队。完善高层次人才住房、社保、就业、出访、子女就学等保障政策。建设高端智库。开展贵州杰出人才奖评选。深入实施“雁归兴贵”行动。

(八)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开展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生态修复和治理,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牢牢守好生态底线。

持续抓好问题整改。统筹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查、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建立工作台账,实施清单化管理。突出抓好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绿色发展,印发赤水河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加快修订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全面筑牢流域保护的法治根基。加快推进中科院水生所报告反映的5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开展省级生态环保专项督察,强化生态环保执法。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双十工程”,加强整治磷化工、煤矿、工业园区、垃圾填埋场、尾矿库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坚定不移落实“以渣定产”,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强化生态环保执法。确保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加快生态修复治理。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推进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建设,深入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开展城乡森林植被生态修复,打造森林城市和森林村寨。扎实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生态护林员续聘和管理工作。完成营造林360万亩,治理石漠化6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980平方公里,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000亩。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大力发展避暑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经济。支持赤水河流域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实践的样板典范。落实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加快推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支持铜仁加快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全面推广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生活垃圾分类年度评价考核,建立健全垃圾收费动态调整制度。加快构建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污染防治基础设施、环保标准体系等基础性工程建设,推动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5个县(市)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持续抓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5个县(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等建设。开展“贵州生态日”系列活动。

(九)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快化解各种存量风险、防范增量风险。

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四早”措施,严格落实“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人物同防、闭环管理”防控策略。强化入境来黔人员管控,强化中高风险地区来黔人员排查管控,强化进口冷链食品检测管控,加强重点场所检测管理。加快推进公共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人员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有序推进新冠疫苗采购使用,强化监管和质控。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严控债务增量,积极化解存量,从严从实控制政府债务,实施政府性债务“借用还”一体化管理。加大财政约束力度,从严审批政府投资项目,坚决抑制地方不具备还款能力的项目上马建设。规范国有企业举债融资。加大资产资源盘活处置力度。加大“投转固”力度,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政府投资机制。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建设全省统一的金融地方监管和风险监测平台。抓好高风险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和“7+4”类地方金融组织风险防控,扎实推进涉众型经济案件风险化解,妥善处理农业保险承办机构流动性风险,严防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转化,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套路贷等违法金融活动。加强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监管,建立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欠息预警防范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多渠道清收处置不良资产、有效压降不良贷款,积极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加强网络经济风险防控和金融秩序整顿。

抓牢抓实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用好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坚决遏制煤矿、危化、消防、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发生重特大事故。扎实做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强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支持发展巨灾保险。

加快平安贵州建设。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强化网络舆情应对,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强化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地区整治和命案防控治理。全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健全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加快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快“雪亮工程”建设。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建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

千方百计保就业促增收。持续开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打造“黔灵家政”“贵州工匠”“贵州绣娘”“贵州护理”等人力资源品牌。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深入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开展集体经济强村创建活动。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实施根治欠薪专项行动。落实好带薪年休假制度。

推进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1)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加快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建设完善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增加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统筹发展特殊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和民办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创新发展,实施中职“强基”、高职“双高”和“黔匠”培养工程。加快“双一流”建设,立项建设一批一流专业,做强贵州大学,支持省属高校加快发展,推动市州高校特色发展。进一步增加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与学位授权点。启动实施“强师工程”,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实施“阳光校园·智慧教育”工程。(2)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加快建设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强省市医疗机构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创建区域医疗中心。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新增“定制药园”15万亩。持续推进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基本实现符合条件的跨省易地就医患者在所有定点医院直接结算。(3)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加强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和作协、社科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慈善等事业发展。

强化社会保障。(1)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实施失业保险省级统筹,按国家部署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充分发挥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等政策的兜底保障作用,适当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提升服务能力。(2)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深入推进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提升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能力。建设一批示范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打造一批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动集中养老、日间照料等养老服务辐射周边乡镇。(3)做好失独家庭、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人关爱服务。做好因公殉职人员抚恤。

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生猪、蔬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完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及时足额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1)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0所。(2)提质扩能40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3)改造提升50个标准化养老院,新增1万张护理型床位。(4)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万人,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万人。(5)选派2000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农技服务,选聘100名各类“产业导师”助推乡村振兴。(6)建成省地质博物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7)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6.8万户,新建城市公共停车位3万个。(8)创建易地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100个,改造提升旅游景区示范厕所100个。(9)改造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500公里、农村公路危桥150座。(10)建成150个乡镇标准化应急救援站、2000个行政村应急广播系统。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虚心听取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建议,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势头,全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