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88_彩88首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彩88_彩88首页 » 专题专栏 » 档案史志
龙里改革开放40年综述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1978年—2018年,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五”计划实施中期,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龙里县也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历届县委、县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抓好思想解放,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主动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总体思路,保障全县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显著成就,奋力跻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40年来,全县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进步,民生改善力度不断加大,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回眸历史,龙里经济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审视当前,放眼前瞻,改革开放已使龙里县站在了争先实现更好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40年的改革开放,通过确立和实施一系列符合县情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稳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跨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由农业为主转向了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持续扩大开放,逐步建成了“黔中新型科技工业重镇”“贵州山地现代农业基地”“黔中山地生态宜居新城”“西南现代商贸物流新区”“全国特色生态康旅名县”。

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169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10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8.47:29.00:22.53;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201万元,财政总支出428万元。1991年至2018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国家“八五”市场经济启动时期、“九五、十五”市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十一五”进入“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成长快速期,“十二五”县域成为黔中“区位凸显区、交通密集区、经济成长性潜在强势区、人居环境极佳宜居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欠开发区”,“十三五”进入改革深水区后发展优势更加凸显。

2007年,根据县情变化的实际,调整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实行“销售公司注册龙里、增加地方税收、环评达标、投资强度标定、保证金制度、项目开工限期、土地招拍挂出让、优先使用本地工、投资主体变更备案”的九条原则,拒绝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财政贡献率低、就业容量小的项目,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质量、注重生态的方向转变。“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39.9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2009年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突破3亿元和20亿元大关。“十三五”期间,以整合重组、完善制度、公私合作为着力点,通过运营模式和机制创新,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向“实体化”“市场化”“产业化”转型发展,化解政府债务危机,破解政府融资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2016年7月,贵州贵龙实业集团在“新四板”挂牌上市,成为贵州省首家上市政府投融资公司。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中列第6名;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在全省县域第一方阵第2名,成功创建“贵州省同步小康社会达标县”;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在全省县域第一方阵第1名。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9.4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504元;三次产业比例从2000年的20.82:62.22:16.96优化为11.73:61.91:26.36,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43.26亿元;出口贸易总额239万美元;地方财政总收入22.44亿元,财政总支出27.59亿元。

二、生产关系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农产品价格体系,完善流通体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实施退耕还林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放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40年来,随着这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农业生产关系得到改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97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39万元,粮食总产量4.23万吨,油菜籽总产量331.8吨,烤烟产量717.6吨,肉类总产量1000吨。1991年,全县乡村从业人员8.35万人,其中农林牧渔业7.91万人;常用耕地面积1.2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63万千瓦,农用化肥施用折纯2511吨,农村用电量198.53万千瓦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2万公顷,粮食产量5.63万吨;大牲畜存栏5.17万头,肉类总产量3800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亿元、增加值8507.1万元。1995年,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推广面积分别达8.3万亩和4万亩,温室两段育秧和水稻宽窄行栽培均达90%以上,基本实现种子优良化、移栽规范化。1998年完成农村第二轮土地延长承包期工作。2000年以后逐渐形成粮、烟、畜、菜、果、药、工7大助民增收产业。其中商品蔬菜产业带遍布全县,交通要道及与贵阳毗邻乡镇以生产鲜销型精细蔬菜为重点,形成精细特色蔬菜产业带;交通相对落后的乡镇以生产外销型精细类和加工型蔬菜为主,形成加工型蔬菜产区。“九五”“十五”期间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通道绿化、城乡绿化一体化等林业生态工程,营造林4.42万公顷,四旁植树、义务植树350万株,森林资源得到恢复和增长。2006年完全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2009年完成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2017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不断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龙里刺梨新兴产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以刺梨为原料开发的龙里“谷脚牌”刺梨酒即远销河南、河北等地。20世90年代,逐步利用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项目实施人工种植刺梨产业化经营,全县刺梨产业迅速进入规模壮大、品牌优化、质量稳定、效益提升阶段。2008年,县境人工种植刺梨超过1万亩,谷脚镇茶香村成为贵州省集中连片最大的人工种植刺梨生产地。2009—2013年,政府主导举办了4届“中国贵州龙里‘十里刺梨沟’赏花、品果节”。2012年,龙里县获“贵州省经济林(刺梨)基地建设示范县”称号。2012年“龙里刺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9月,中国经济林协会正式命名龙里县为“中国刺梨之乡”。2016年位于龙里县高新区的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建成国内外最先进的刺梨榨汁生产线及标准化刺梨深加工流水线,年加工刺梨鲜果1万吨,可生产刺梨浓缩汁、刺梨原浆、刺梨饮料等系列产品。至2018年,全县刺梨规模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刺梨加工企业有15家,投产面积8万亩,年产刺梨鲜果8万吨,总产值达4亿元。

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0.70亿元,粮食总产量70654吨,油菜籽总产量7530吨,烤烟产量201吨,肉类总产量9448吨,茶叶产量331吨,水果产量23131吨。

三、非公企业繁荣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龙里工业焕发了生机,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国有经济独霸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轻重工业不断协调发展,工业经济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初期,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以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在经济紧缩政策调整、经济环境宽松、深化改革条件较好的背景下,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形成闻名省内的“龙山模式”。1991年全县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增至10余家,初步形成化工、冶金、机械、建材、轻工等基础产业。

1991年,全县乡镇企业1440家,总产值4773万元;工业总产值659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94万元。1992年引进贵州神奇制药厂,1994年引进贵州正大实业公司、中国五矿龙达铁合金厂。随着一批重大企业的发展壮大,建立龙山、谷脚两个工业园区。2000年,龙山、谷脚两个工业园区共有工业企业120多家,其中上规模企业7家,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3.5%。2006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16家,全县26家国有企业全部完成改革改制。

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中,注重发展民族医药产业,自神奇、富华开始,民族医药企业相继落户县境,逐步形成以谷脚镇为主要聚集地的龙里医药工业科技园区。1997年园区由省政府命名“贵州省谷脚医药城”,2001年获农业部命名“全国乡镇企业科技示范园区”,2005年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并规划为贵州省上100亿元产值的工业园区之一。2003年举办了首届中国贵州龙里苗医药文化博览会暨全国苗医药学术研讨会。2005年医药企业增至18家,医药工业总产值达8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0%;全县苗药系列产品获国内国际奖励增至50余项,出口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承办了中国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成药产品展示会暨第二届中国贵州龙里苗医药文化博览会。

2008年,全县1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29.12亿元,实现增加值10.22亿元,与197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66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2万元相比较,改革开放30年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373倍。“十一五”期间先后关停一批产能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引进长通集团、红狮水泥、恒力源等一批重点企业,全县工业企业增至123家,其中规模以上21家,实现主导产业由冶金、医药、化工向医药、建材、机械、食品加工的转变,形成医药、冶金、建材三大支柱产业。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2.72亿元,是1991年的近50倍。

“十二五”期间,贵州龙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以上,区内有谷脚、龙山、水场三个产业聚集区,形成了“一园三区”发展格局。其中,龙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新型材料、板材深加工、精密制造、食品、药品等为主,龙山工业园区以先进装备制造、机械加工、汽车零配件加工、印刷包装等为主,谷脚工业园区以民族医药、加工服务等为主。华润雪花啤酒、红狮水泥、卡布国际、神奇制药、三山磨料、中广核风力发电等支柱企业得到壮大发展,科之杰、创奇装备等新型高科技小企业发展后劲十足,初步形成以新型建材、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特色食品加工等为主的支柱产业。至2017年底,全县工业企业300余家,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138家,居全省第四,全州第一。2017年,全县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40户,主营业务收入181.9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81亿元,完成总产值211.38亿元,其中轻工业完成96.84亿元、重工业完成114.54亿元。

四、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改革开放以来,龙里县始终着眼于优化城乡基础设施配置,改善城乡基础条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科学推进城镇建设。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加强了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消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支撑经济增长能力大大增强。改革开放的40年,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1978年,全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3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85万元、更新改造投资83.75万元、其他投资154.15万元;公路通车里程390公里,民用车辆仅有24辆,货物运输量11.08万吨,货物周转量85.64万吨/公里;固定电话用户248户。2007年末,随着国家电网的扩建和改造,实现了村村通电;在交通方面形成了铁路、公路交通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邮电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开通了程控电话、数字传输和互联网;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1.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2.74万户,实现移动信号村村通。2017年,全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2.46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9.04亿元;公路通车里程1463.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7.91公里。

1995年完成县城西环线改道,1996年县城西关坡降坡与兴龙路工程动工,2000年以后城市路网和各项市政设施建设加快发展。2005年全县城市化率2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16.3平方米。2006年基本建成县城市民广场、金龙路和腾龙路,完成对北门街、解放街、民主街道路的改造,对县城原酒厂、金龙路片区实施整体开发。2008年县城贯城河治理和污水处理厂工程开工。“十一五”时期实施旧城区改造,建成西关坡、草原路、环南路、大冲等安置区,新建商品房76.15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从2006年的18平方米增至29平方米。

根据全省“十一五”规划中建设“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思路,龙里县顺应区域城市组团式发展、区域城市经济圈和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趋势,提出“城市经济带动战略”发展思路,2006年10月具体化为“贵龙城市经济带”建设构想。“十一五”时期编制了《龙里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年)》,编制了《龙里工业园区扩区规划》以及一批重点城镇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县城规划控制区扩增至191.58平方公里,确立了“双核、四心、多点”的新型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一城二区八片”的格局,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基地规划建设。

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2014年后相继推进县城“东优西扩”战略,统筹推进老城区、西区和贵龙城市经济带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小城镇,加快县城提质扩容。“十三五”期间,以经营城市为主,落实“融筑联匀、东优西扩、南北齐飞”战略规划,以贵龙大道、龙溪大道、贵龙纵线为主轴,有序推进县城区、贵龙经济带、龙溪经济带城市建设,加速推进与贵阳同城化发展,县城建成面积不断扩大。2018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5.44平方公里,全县常住人口达25.1万人,城镇化率已达54.02%。

改革开放40年来,龙里充分发挥毗邻贵阳的交通区位优势,不断营造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对外开放环境,大力发展以物流业、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谷脚“贵州快递物流集聚区”逐步应运而生。至2017年,入驻快递物流企业33家,其中22家投入运营,年交易额超过20亿元,单日的快递最高量达到400万件以上,占全省快件吞吐量的85%以上。

村镇建设方面,2000年龙山镇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委评为“全省两个文明建设红旗乡镇”。2003年~2006年,以“五改三建一倡导,十星六化两提高”为载体和内容,在全县农村开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建文明新村活动。至2006年,共实施了220个自然村寨的文明新村创建工程,受益农民占全县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5.6%和26.4%。2008年,基本实现全县3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基本建成“文明村寨”。“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中铁生态城、龙溪经济带片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新兴特色城镇群逐步形成,龙里“再造一座新城”正在变为现实。2014—2015年完成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社区)撤并,全县14个乡镇撤并为5镇1街道,167 个村(居)优化整合成 81 个村(居),形成大镇大村新格局,进一步优化了生产力布局。

五、群众收入持续增长,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随着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商品供应能力大大提高,消费市场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40年来,从农村土地包产到户的靠天吃饭,到用工业理念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县到工业强县的颠覆性转变。

 

一方面,收入水平提高。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9.4元,其中食品支出78.2元。200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元。2005年,最后1个一类贫困乡(摆省乡)、10个一类贫困村越过温饱线。2008年,全县在岗职工8100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5元,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0.80%,解决了温饱问题。2017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174元、10191元。另一方面,消费市场繁荣。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15万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1317.5万元、餐饮业3825.5万元。2005年,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度假村增至10家,“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66.93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1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61倍,旅游业逐渐成为服务业龙头。2016年全县旅游总收入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59%,增速排全省第三、全州第一,是2011年的5.16倍;接待游客250.73万人次,是2011年的2.41倍。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达19825元、11520元,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分别达4072元、2442元。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全县坚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工作总纲,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下派县、乡干部进住到村到组,紧盯“收入达标、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医疗教育保障”,整合各类资金实施扶贫项目工程,坚决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就业扶贫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六场攻坚硬仗,减少贫困人口近2万人,72个贫困村出列,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于2018年先后通过省级、国家级评估验收,率先在黔南州退出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行列。其中,2017年按照国家评估标准,投入近13亿元,对农村3605户危旧房改造户、22747户改厕户、22544户改厨户、449户改圈户、604千米通组路、177千米串寨路、293千米串户路、175千米排水沟、31万米饮水管、34万米电线、20895盏路灯、1529个沟背式垃圾箱等系列基础设施进行一次性投入,覆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全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不断前进

40年来,龙里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将一项项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政策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大以教育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教育9+3”计划,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调动社会办学积极性,落实义务教育优惠助学政策,学前入园率、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教育入学率不断得到巩固提升。1978年全县中等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9人,在校学生81人;普通中学2所,专任教师273人,在校学生8090人;普通小学247所,专任教师915人,在校学生2.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89.08%。“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经过“5年启动打基础、4年复查验收准备、6年巩固提高”,于1999年通过省政府验收,2009年通过国家督导检查。龙里中学成为省级示范高级中学,先后被评为“贵州省普实示范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先进学校”等。2006年开始,对农村学生实行免除学杂费、教材费并对寄宿生进行生活费补贴等“两免一补”政策。多年来,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巩固率、小学生毕业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逐步提高。2017年,全县各类学校81所,其中幼儿园46所,完全小学25所,初级中学8所,高级中学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园)学生数43273人,专任教师2824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1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6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89.24%。龙里县农业中学2002年更名为贵州省龙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12个专业,有各类实验培训室30多个,至2017年在校生4515人,专任教师189人。2017年龙里教育投入5.55亿元,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率达61.1%。

医疗条件得到改善。1978年,全县卫生机构35个,其中医院5个;卫生机构床位209张,其中医院155张;卫生技术人员295人,其中医生84人。“十一五”期间启动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疗保障制度得到建立健全。自2007年起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至2017年参合率达99.98%,有效解决看病难问题。2017年,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77个,其中医院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153张,卫生技术人员1021人。

社会保障得到加强。逐步建立和实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条保障线”制度。城乡社会保险中的医疗、工伤、生育、养老等险种业务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7年启动实施。2007年开始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年城乡居民保障受益群众达19276人。2007年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达8401人。随着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险覆盖受益范围不断扩大2007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3.8‰,比1978年下降8.5个千分点。“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人口质量得到提升。2017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6405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0760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9.28万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救济0.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